2011年12月29日 星期四

利大於弊?-台灣紅茶瘋


這幾年魚池鄉的紅茶產業復甦,並且在茶業改良場的推廣與製造技術移轉下,全台各地的茶農將原先用來製作烏龍、包種的小葉種茶樹像是青心烏龍和金萱,拿來製作成紅茶,廣受消費者喜好。


從茶農的經營面來看,原本夏季、秋季的茶菁,若製成發酵度偏低的包種或烏龍,茶湯苦澀度高,市場銷路不佳,改製成紅茶,若技術到位,在學理上是個合理的作法。從消費行為來看,春、冬兩季市場上大多為包種或烏龍,若多了本土生產的紅茶可以選擇,倒也不是一個商機。乍看之下似乎是個有利無害的農業政策啊!?



NO!


包種、烏龍的採製,講究要適當的成熟葉才可製作出高級品。紅茶的採製,適當地嫩採才符合標準。問題在於,台灣目前大多數的包種和烏龍茶,都過於嫩採,如果又鼓勵茶農採更嫩的茶菁製作紅茶,那只有死路一條!


青心烏龍是台灣目前中高海拔茶區種植面積最多的品種,是一個不耐旱、抗病蟲害能力低的嬌貴品種。春茶嫩採、夏茶嫩採、秋茶嫩採、冬茶又嫩採的結果,就是使茶樹在短時間內衰老、死亡。


打個比方來說,還在念國中的少年,白天送他去工地挑磚頭、扛水泥、綁鋼筋,晚上又去加油站值夜班,一大早還去送報紙,一個禮拜工作七天,這樣的生活可以持續多久?茶樹如果不斷地嫩採,就像是少年過著不斷付出精神與勞力的生活,沒有儲備能量的機會,長不高、長不壯、提早老化就會發生在他的身上。


為什麼茶業改良場的官不知道這個問題?還要鼓勵茶農製作小葉種紅茶,鼓勵消費者飲用小葉種紅茶。茶改場跟茶農要錢,叫茶農跟茶改場學做紅茶,是一件很不要臉的事情,在我看來茶改場是叫茶農付錢學自殺的方式。頂著官大學問大的姿態四處去指導茶農做茶,做出來的紅茶卻讓人搖頭,筆者曾經看過做紅茶的茶農在廟前的廣場做「日光萎凋」,悲哀啊


茶樹從幼小的茶苗開始栽種到收成,並且將成本回收,需要五年以上的時間。透過不正確的採摘和修剪,會很快就讓茶樹進入衰老期,逼茶農不得不再更新茶樹,長久經營下來是會害茶農血本無歸的。


很多人口口聲聲說愛台灣,卻往往是直接或間接、有意或無意地在傷害這片土地和底層的農民,而最可惡就是那些沒有良知的公務人員。身為消費者的各位,不要輕易落入市面上那些關於小葉種紅茶的美麗謊言,喝紅茶,我們還有台茶八號、紅玉這些優良品種可以選擇。


那夏季的茶菁該怎麼辦?這麼苦澀消費者也不喜歡。答案當然不可能是混在一起做撒尿牛丸囉(冷)。其實在過去的文章裡面提到不只一次了,作成重發酵的烏龍,是最棒的選擇。


為何一直強調發酵工序的重要?
深入了解,請見《烏龍茶的世界》

  

2 則留言:

KENNY 提到...

試問一下,目前現見常被拿來做小葉種紅茶的茶種有哪些?目前個人印象中喝過的有青心大冇和青心烏龍製作的。

我是認為臺灣出產紅茶的一大問題在於不了解製程而造成品質不齊。常常看到發酵不足(葉底帶綠)併帶青味的紅茶,就連台茶18或阿薩姆製的紅茶都常見這樣的情形。

另外口味相對於英系紅茶不討人喜歡也是事實...

Selwyn 提到...

小葉種茶樹在台灣,最常見是青心烏龍、金萱、四季春(低海拔)

紅茶為什麼會做成這副德性,可能要請教改良場了。再這樣搞下去,台灣的紅茶也只能追隨高山茶的老路,騙騙捨得花大把銀子買劣質品的中國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