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茶樹水分平衡與萎凋工序對半發酵茶品質的影響


-->
--> -->
  
上圖為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現為「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土壤物理及改良」課程教科書「Environmental Soil Physics」封面,作者為Daniel Hillel,授課者為張文亮教授。筆者拍下封面作為本篇文章的起頭,目的是探討茶葉於採摘前後的環境因子,對於鮮葉品質與半發酵茶製造工序的影響。


將茶樹視為一個水分系統:根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葉片的氣孔、角質和莖的皮孔蒸散水分至大氣中(其中氣孔的蒸散量佔絕大多數)。放大觀察「土壤-大氣」的水分傳輸:土壤中的水分蒸發散至大氣;降雨作用補注土壤水分。在茶園管理上,水分在土壤、茶樹與大氣三者間的傳輸,對茶葉的品質與產量著實有關鍵的影響。在缺乏灌溉系統的年代,有「好年冬」與「歹年冬」之分,其原因在若非風調雨順,農作物無法有好的收成;但如今,這樣的差異幾乎已因著灌溉科技的發展而消失。在良好的水分管理下,茶葉不論在品質與產量上,均已有效的提昇了。

土壤中的水和自然界的其他物質一樣,是具有能量的。在古典物理學中,能量包括「動能(kinetic energy)」與「位能(potential energy)」,由於水在土壤中流動的速度與流動的方向變化不大,因此在探討土壤水份的流動時,是以穩定流(steady flow)或層流(laminar flow)來探討,並僅考慮土壤水之位能-勢能的損失行為。自然界中,物質的傳輸在無外力的影響下,必定將由位量較高處往位能較低處傳遞,因此,在一封閉系統內,也終將趨向平衡的狀態;但在土壤中的水分,是處於開放系統,因此其能量變化與水分傳輸的關係,是較為複雜的。

根系如何吸收土壤水分?在什麼樣的條件下,根部可以吸收到較多的水呢?由上述理論可知,當根系內部與外部的水分勢能差越大,吸水能力越強。根系內的水分潛勢與根部導管的水分潛勢能相關,導管的水分受茶樹蒸散作用的影響,當茶樹的蒸散作用旺盛時,對根部形成吸收水分的「拉力」;根系外部土壤水溶液的潛勢能,則與土壤含水量、土壤水溶液鹽分濃度、土壤溫度有關,想在這方面進一步瞭解的讀者,可以由「滲透壓(Osmotic pressure)」的角度切入。

若昨日是細雨綿綿,今日為乾爽晴朗的好天氣,地表下土壤水分充足,大氣中濕度較低,「土壤-茶樹-大氣」間的水分傳輸作用便十分旺盛,此時茶樹可獲得來自土壤中充足的水源,作為光合作用的原料,並藉著氣孔與大氣的水分交換,以降低自體溫度,淨光合作用率也將提高,這對茶樹的生長極為有利。茶樹由土壤吸收的水分,約有0.20%用於有機物的合成,大部分皆透過蒸散進入大氣,類似人運動時出汗,是藉由水分的蒸散調節自體體溫,以維持生理機能,是極為重要的。

在晴天的條件下,茶樹蒸散作用的日變化曲線為單峰型,隨著光照強度增強、氣溫升高、相對濕度降低,茶樹的蒸散作用愈趨旺盛、葉含水量降低;至中午前後,茶樹的蒸散作用達到高峰,葉面含水量則降到相對低值。

對照茶樹的淨光合作用率,在晴天時,上午910時達到一高峰,下午34時產生另一高峰,為雙峰型曲線,這趨勢與蒸散作用相反,因此在茶園管理中,提高茶樹淨的光合作用率,是提高產量與品質的不二法門;但這絕非盲目地施肥與灌溉,而是順著氣候的變化調節土壤的水分與養分。

在半發酵茶的製造工序裡,茶葉的採摘時段與萎凋工序影響著成品的「高級頻率」。

由蒸散作用的特性可知,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左右所採摘的鮮葉,其含水量為一天中最低的時段。
茶農所稱的「午時菜」為上午11點至下午1點所採摘的鮮葉原料;「二午菜」所指為「午時後第二次集青」的鮮葉原料,以目前茶農集青的管理方式來看,約為下午1點至3點。

不論是「午時菜」或「二午菜」,其含水量均相對較低,容易執行萎凋工序。當「午時菜」集青後,此時日照仍較強烈,因此萎凋工序需小心謹慎,否則茶菜容易萎凋過度;「二午菜」的晒青時段,太陽輻射較為緩和,在操作上便有別於「午時菜」,且易於掌握。(按:「集青」為集中採茶工採摘的鮮葉,秤重後運往製茶工廠的作業。)

鮮葉離開樹體後,失去土壤水分供應源,此時的日輻射強度、氣溫、相對濕度、風速等因子,將主導鮮葉水分的變化。日光萎凋又稱「晒青」,茶區裡有句話為「看青晒青、看天晒青」,因為不同的茶樹品種、茶葉成熟度、氣候條件、茶區,均有相應的晒青方式。

在相對濕度大、雲層厚、氣溫低、無風的條件下,葉片蒸散作用不旺盛,難以達到適當的萎凋程度,如何克服不佳的天候製茶,便考驗著製茶人的智慧與耐心。目前在茶區採茶人力不足的情況下,要挑選鮮葉含水量較低的時段,並以人工手採的方式採茶,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露水未退時或雨天採茶,在高山茶區已見怪不怪;但在市場上,竟然有打著「月光茶」旗幟販售的茶葉,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從理性科學的角度來研究茶葉的採摘與製作,會發現前人累積下來的智慧的寶貴;茶葉包裝上不著邊際的廣告詞或穿著性感的美女,對茶葉本質其實全無影響,只能欺哄某些消費者的眼目而已。茶農製茶受限於天候,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會降低茶農製造出好茶的機率,若消費者仍執著於手採茶的美觀,只會苦了自己的口、傷了自己的胃和荷包。

以下是台灣茶第一堂課作者陳煥堂老師所提供,茶農間流傳關於製茶的詞句,字裡行間均透露出傳統製茶的點滴智慧:

茶幼要長熟要軟 幼菜水大輕手拌
熟菜減遍接手弄 高雲濕輕低雲重
雲高正常茶會香 雲低濕重拖時間
三遍亦是行水時 水行無順賣沒錢
水若走透茶就香 四遍以後發酵更
炒茶嘸通趕時間 發酵順利會香死
功夫在手看天氣 要做極品變天時
天氣哪順大家香 壞天會香沒幾人

買茶切忌人云亦云。當大多數的消費者對茶葉品質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會驅使茶商販賣製作優良的商品,茶農也用心製作出品質好的毛茶,整個供需鏈亦會走向正面的循環。如果茶商賣茶時講的儘是似是而非的偽科學,消費者也不假思索的片面相信,當喝出了問題,而不願意再買台灣茶,苦的不僅是茶商,茶農也因此受害,最終使整個產業走向衰亡。


更多正確喝茶及選茶知識,請見《烏龍茶的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