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認識半發酵茶



常常聽到年輕人抱怨:「我泡的茶好難喝。」「我不會泡茶。」因此不願自己泡茶,而投向飲料茶的懷抱。其實泡茶並無訣竅,只要選到製作良好的茶葉原料,無論是熱泡或冷泡,濃茶或淡茶,怎麼泡都好喝!

「半發酵茶」(或稱「烏龍茶」)的技術源自於中國,過去一百多年來在台灣生根茁壯,使「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木柵鐵觀音」的品質與中國產製的「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鳳凰單欉」並駕齊驅;「東方美人茶」更是台灣土生土長,進而享譽歐美的高級烏龍茶。

自民國70年左右,台灣茶產區逐漸往高山地區拓展,隨著國內消費力提昇,茶葉市場由外銷逐漸轉為內銷;在茶葉製造方式上的改變,卻隨著高山茶區的開墾,逐漸往不發酵的綠茶製作靠攏,讓台灣茶逐漸失去了半發酵茶應有的特色。

半發酵茶與不發酵的綠茶相比,其關鍵技術在於萎凋與發酵。高山地區多雲霧的自然條件,適合茶樹生長,在優良的茶園管理下比低海拔產區有較好的鮮葉原料;然而多雲霧的氣候卻是茶葉製作的惡劣環境,會導致鮮葉的萎凋不易、水分含量過高,進而無法引起適當的發酵作用,導致茶湯香氣不揚、滋味淡薄、容易苦澀等問題。


在消費者被灌輸茶湯顏色鮮綠的高山茶才是良品的情況下,使得茶農將茶葉製造越往綠茶靠攏:萎凋不足、微發酵的茶品遂為主流,加上媒體過度宣揚綠茶的抗癌、減肥功效,使台灣茶「綠化」程度更為嚴重、更加不適合一般大眾飲用。

半發酵茶相較於綠茶與紅茶,在價格上普遍較為高昂,其價值應建立在良好的茶園管理與半發酵茶「做青工藝」的展現。製作良好的半發酵茶濃淡皆宜,刺激性低,茶湯之中富含各種的花香與果香,一般民眾毋須繁雜的泡茶流程與多樣的泡茶器具,只要一只馬克杯與少量的茶葉,便可輕鬆窺探半發酵茶的美。如今多數消費者喝茶講究的是產地名氣與海拔高度,導致茶園不斷往台灣的高山開墾,一旦遭逢大雨,災害可想而知,事後的重建更加大量社會成本,不只是消費者帳面上所花費的價格而已。

影響茶葉品質的因素相當多元,舉凡氣候、土壤、品種、季節、茶園管理、製造工藝優劣等等,消費者在不清楚細節的情況下,只要掌握以下幾項原則,便可以輕鬆挑選製作優良的烏龍茶:

1.取3公克茶葉置入瓷碗,沖入約150cc沸騰滾水。

 2.靜候茶葉舒展,待約十分鐘後水溫降低(常溫下自然降溫,勿吹風)。

3.以湯匙輕輕撥開茶葉,觀察湯色是否明亮清澈,茶湯不可混濁,碗底有些許碎片屬正常現象,但不可過多。

4.聞湯匙香氣,不可有草菁味。一般民眾易將萎凋程度不足的草菁味誤認為清香,這類含草菁味的茶湯通常較為苦澀且易傷胃。

5.待茶湯冷卻後嚐之,感覺其酸、甜、苦、澀等在口中的滋味。茶湯冷卻後口腔的感覺神經對於滋味的辨別較為靈敏,茶湯溫度太高除了會燙口,也不易察覺茶湯的滋味優劣。


各品種有其獨特的品種香,各家茶行亦有其烘焙手法,秉持著上述的原則,多花點時間,就可挑選到製作優良,並且符合自己口味的茶葉,不會因商家的泡茶方式掩飾了茶葉的缺點。喝茶除了解渴,其他則屬於感官的享受。生理保健功效屬於喝茶的附加價值,若作為喝茶的目的,恐怕會過量飲用並帶來其他副作用。

若茶葉製作良好,消費者只要使用少量茶葉便可沖泡出滋味濃郁的茶湯,相對的茶葉用量將更為節省。倘若大眾都有上述的消費觀念,那麼台灣的茶農便會努力將茶葉製作品質提高,而非一味提高產量,無止盡地開發台灣的山林,才能共環境、茶農與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更多選茶小撇步,請見《烏龍茶的世界》

2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您好,看了您寫的茶葉文章
獲益良多,謝謝您的分享

小弟開始認真喝茶才不到一年的時間
比較喜歡的是半發酵的
凍頂烏龍、鐵觀音之類的
之後也想嚐嚐雹毫烏龍
不知道您有無推薦的茶行呢?
台北或是網路上,比較有信譽的茶行

深怕會買到劣質、「青味」太重的茶葉

謝謝您!

Selwyn 提到...

不敢當,如果有語意傳達不清楚的地方還請你不吝惜指教。

網路的賣家沒辦法提供試喝的服務,所以就不推薦了。

不妨先從家或公司附近的茶行開始試茶,如果本身對茶的認識足夠,也不必怕茶行的茶不夠好,掉頭走人就好。

大部分茶行都是用很重的焙火去掩飾茶的草菁味,這種茶只有火味,沒有花果香或是蜜香。

如果您真的找不到合適的茶,再請你私底下mail給我,在介紹給您。 r92622029@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