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台茶綠化的省思


高山茶自1980年代崛起於台灣市場至今,清香型的半發酵茶在主流市場屹立不搖,採摘標準與製造方式逐漸朝綠茶靠攏,這次我們將消費市場的喜好排除,討論在這樣的潮流下,茶園管理方面會出現什麼問題,進而對人體健康所帶來的潛在風險為何。

「回甘」,是喝茶人對於茶葉品質優劣的評判條件之一,在不發酵或輕微發酵的茶葉中,水溶性胺基酸決定了回甘程度的強弱,葉中的胺基酸含量高,則回甘程度好,普遍受消費者喜愛。茶農為了生產出胺基酸含量高的茶葉,必須增施大量氮肥,促進胺基酸的合成與積累。

在新開墾的茶園中,土壤中含有大量有機質,土壤緩衝能力較好,在大量施用肥料的情形下,茶樹仍然具有良好的生長勢,可生產出理想的鮮葉原料,並且經由修剪調節產期,使整體產量提昇。隨著逐年的採摘與施肥用藥,當土壤中有機質大量消耗減少,土壤緩衝能力衰退,茶農所施用的肥料不如當年那樣提供茶樹良好的產出,在質與量上逐漸走下坡,茶樹已進入衰老期,茶農必須深剪枝(台刈)以重新培養樹勢,然而在過去錯誤的施肥、採摘與修剪的策略下,造成土壤生態與茶樹的嚴重損壞,這樣的茶園幾乎已經是回天乏術,苦無對策的茶農只好使用高科技生長激素,在根系養分貧乏的情況下,直接噴灑於葉面,促使茶芽大量萌發與生長,內含物質卻不豐富。

綠茶化的製作路線促使茶農過量使用肥料與嫩採,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與茶樹提早衰敗。不論是葉面施肥或土壤施肥,過量的氮肥施用致使硝酸態氮累積於葉片組織內,這樣的茶葉在外觀上呈現墨綠色,茶葉泡開後也呈現較為暗綠的色澤。食品中的硝酸態氮若還原為亞硝酸態氮,對人體健康風險有一定的威脅。

而那些使用成長激素(荷爾蒙)所培育製造出的茶葉,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就不在這裡嚇唬各位了。媒體不斷宣揚綠茶對人體健康的正面助益,消基會也僅止於關注茶葉農藥殘留,卻不見相關單位正視硝酸鹽或生長激素殘留的問題,花大把鈔票買茶的消費端若不自覺,便無法改變目前生產端不合理的現象。當茶樹在短短的數年內就走向衰敗,新茶區的開發就更加氾濫,對整個茶產業與國土保育而言,都不是永續經營之道。

合理的半發酵茶製作,在栽培時不需大量的肥料,過多的氮肥將導致香氣不揚。採摘成熟度適當的鮮葉,內含的醣類及芳香物質豐富,唯大部分均屬於不可溶解態,經由嚴謹的製作才能使茶葉的滋味與香氣得以發揮,考驗著製茶人的知識與經驗。然而在主流市場的引領之下,消費者對於綠茶化的高山茶風味已經根深蒂固,要再回過頭來喝採摘成熟度足、發酵足的茶品,在推廣上並不容易。半發酵茶製造技術自閩南流傳至台灣,最近這三十年產製觀念的「進步」,綜觀看來卻是一種不科學的作法,不僅加速環境破壞,也苦了種茶與喝茶的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