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回甘的同時,你是否攝取了過多的硝酸鹽?

許多新進門的客人,在挑選茶葉時常常以「回甘」強度作為指標,而忽略的茶湯是否滑口細緻。今天我們就來為各位解開「回甘」的秘辛。

茶湯回甘與否,與裡面所含有的胺基酸類、醣類的多寡,及多元酚類的組成有絕大的關係。



1. 胺基酸

從產地的角度來看,海拔高,日夜溫差大,土壤有機質豐富的茶園,胺基酸含量較高。

從茶園管理的角度來看,不施用除草劑,草生栽培的管理方式,茶樹根系發展良好,胺基酸含量高。

從施肥的多寡來看,增施氮肥,不論是有機肥料或化學肥料,都可有效提升胺基酸含量,但是卻也帶來肥料殘留的疑慮。

增施肥料是最便宜也快速的方案,卻是對消費者最糟糕的方式。

2. 醣類

從產地的角度來看,高海拔地區因為日夜溫差大的特性,淨光合作用產物多,含醣量也較低海拔地區多。

要增加茶湯裡醣類的含量,不外乎只有提高茶菁採摘成熟度與製作的發酵度,促使澱粉水解為醣類。

3. 多元酚類

一般大眾耳熟能詳的兒茶素,是屬於多元酚類的其中一類。具有苦澀本質的多元酚類,透過發酵作用,轉為不粗糙的、細緻的收斂性,帶給口腔與舌面良好的潤滑性,不會過度緊繃,甚至發麻。

當茶湯裡的胺基酸、醣類與多元酚類的比例適當,回甘自然就強烈。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胺基酸含量高所帶來回甘口感,往往是迅速而短暫;因發酵充足而具有高濃度醣類的茶湯,回甘較慢,但是續航力佳,餘韻不絕。如果是胺基酸與醣類含量均高的茶湯,那不僅回甘迅速且持久,是難得的佳品。

茶湯的醣類濃度高源自於適當的發酵,適當的發酵代表著多元酚類物質充分的轉為苦味與澀味低的成份,兩者的關係密切。

一個採摘成熟度低,發酵度不足的茶湯,為了獲得強烈的回甘口感,不外乎就是在茶園裡增加肥料的使用,或是往高海拔地區開發茶園。

這樣的茶品是市場主流口味,沖泡時需要用大量的茶葉,降低開水水溫,減少沖泡時間。這樣可以喝到大量的胺基酸,產生強烈的回甘。可是泡了兩三沖之後,胺基酸消耗殆盡,具有苦澀味的多元酚類大量的溶出(多酚類物質佔茶湯總可溶物約70%),茶湯變得難以入口。

大量施用肥料又嫩採的茶葉,肥料殘留量高,喝多了有無負面影響?這就交給聰明的消費者自己思考了。


深入了解,請見《烏龍茶的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