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茶價三兩事-台灣茶成本秘辛

高山上的採茶婦人,年過八十

進口茶大舉入侵的情況下,台灣的茶農該如何自處?有人乾脆選擇放棄種茶工作改做零售業,畢竟境外茶的成本每台斤不過一、兩百元,換上阿里山茶的包裝,售價800元,不僅獲得大量地利潤,消費者也樂得撿便宜。

也耳聞茶農購買進口茶混入自己生產的台灣茶,以較低廉的價格販售給大盤商,進而流入市面。而那些默默耕耘的茶農,卻因為零售市場充斥大量的低價商品,不得不降價求售,因為盤商也誠實地對茶農說,再不降價就快沒有競爭力。


這時候茶農的未來在哪裡?參加茶葉競賽似乎是條活路?!於是乎全台各地大大小小的優良茶競賽湧現,各級地方政府、農會與茶商組織希望藉由農政單位的公信力來推廣本土茶業,並藉由得獎獲取更大的利潤,然而以下的這則新聞,卻點出了消費者花大把鈔票購買的比賽茶,也未必是100%的台灣茶,對從事生產的茶農與購買的消費者來說,都是一大傷害。

  
茶葉價格往往是消費者購買茶葉的參考指標之一,牽動著整個產業從業人員的生計。以下將簡單介紹目前中部高海拔茶區的茶葉製造成本與筆者所瞭解的市場現況。



當茶葉成熟度適當,茶農聘僱採茶工」採茶鄰近的製茶廠製茶:做青組」進行萎凋、攪拌、發酵、殺菁等作業;「做型組」進行茶葉團揉,乾燥等作業,從採茶到毛茶(初製茶)茶乾製成,連續約需40小時以上的作業時間。

毛茶製造階段完成後,茶農給付採茶工資
(其中包含車資、保險費用)、做青工資、做型工資、工廠廠租與雜項開銷,平均每台斤毛茶成本約為700(此為中部高海拔地區價格),其中尚未包括日常茶園土地租金、灌溉用水維護、肥料、農藥、雜草管理等硬體開銷及其相關作業執行所需的人力費用。

茶葉屬農產品,且半發酵茶需要繁複的製造工藝,有許多變因影響著最終品質表現,也因此在市場上有很大的炒作空間。原本一批製作優良的茶葉,透過正常的產銷管道,消費者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購買,若參加大型競賽,價格隨即翻漲數倍,大把鈔票買的是比賽茶的名號與評審的喜好,至於產地?以上述的報導看來似乎還有可議之處。

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但賠錢的生意沒人願意做」,台灣茶市場有70%的屬於進口商品,而這些茶流向何處?是薄利多銷?還是魚目混珠?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追求物超所值的商品是理所當然,不過在當前的茶業市場上,「買便宜」與「買貴」的分界似乎更難區別。對本土大部分屬小規模經營方式的茶農而言,未來面臨的挑戰只會更嚴峻。


更多茶農茶商都不敢說的最真實茶產業現況,
請見《烏龍茶的世界》

沒有留言: